吴茱萸粉的作用与功效

吴茱萸开花时能吸引蜜蜂采蜜1,同时也有流蜜的情况。吴茱萸是雌雄异株植物,雌株有蜜无粉,雄株有粉少蜜。因此,吴茱萸开花时既有花粉,也有流蜜的情况。长蛇灸,顾名思义,形如长蛇,为督脉灸法一种。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

吴茱萸开花时能吸引蜜蜂采蜜1,同时也有流蜜的情况。吴茱萸是雌雄异株植物,雌株有蜜无粉,雄株有粉少蜜。因此,吴茱萸开花时既有花粉,也有流蜜的情况。

长蛇灸,顾名思义,形如长蛇,为督脉灸法一种。

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

因为蒜泥容易导致发泡且比较重,近年长蛇灸基本都改为铺姜灸,即为吴老师常说:艾配生姜,天下无双。

经研究观察到,长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

器药准备: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蟊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匀装瓶,密封备用。新鲜大蒜500g,去皮捣烂成泥,备用(古艾世家现已经改进为新鲜姜末)。优质纯艾绒。消毒医用纱布、龙胆紫药水。

具体操作:脊柱穴区常规消毒后,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铺以5cm宽、2.5cm高的蒜泥1条,蒜泥条上铺3cm宽、2.5cm高的艾绒(纺200g),下宽上尖。形成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然后,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待艾炷燃尽后,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穴区皮肤。灸后皮肤出现深色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嘱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须严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液,覆盖1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涂以龙胆紫药水,直至结痂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后调养1月。

1、补充阳气最足的灸法,一脉通阳;

2、督脉灸法,督脉被称为“身体1号线”;

4、提升免疫力,对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冬病夏治作用;

5、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整体治疗;镇痛扶正,养生保健。

取穴:主穴:脊柱(大椎~长强)。

配穴:分为二组。(1)曲池、阳溪、养老、八邪;(2)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飞扬。

治法一:取主穴大椎~腰俞督脉段,按操作方法治疗,每次铺灸2~3壮艾炷。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擦干。灸后可起水泡,至第3日用龙胆紫药水,覆1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治法二:取穴以督脉段的经穴为主。每次取三穴:除大椎及腰俞不变外,中间多取命门;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中的一个穴轮流施灸。灸法为: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呈长条状,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不使漫流。然后以黄豆大艾炷分别放在大椎、腰俞、命门(或上述其他穴位)穴上以细香燃之;共灸4~5壮,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肤起水泡者,以消毒三棱针引流,并涂以绿药膏少许,覆以消毒纱布。

另配合针刺局部患处穴位即配穴,上肢取第一组配穴,下肢取第二组配穴。针刺手法均以捻转泻法为主。隔日一次,与灸交替施治。每日1次,2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

治法三:取吴茱萸、生草乌、生川乌适量,将其碾粉过筛,与蒜泥1:3混合后,第1日将大椎至长强穴部位常规消毒,再沿督脉线铺上宽2cm,厚1cm的药蒜泥,用艾条自上而下顺灸之,每穴灸2一3min,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第二日出现水泡,将其引流后,揩干,病情较轻者到此即可。病情较重者第二日继续用原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从大杼至白环俞双侧均铺上药蒜泥如前法灸之。与灸的同时用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加入强的松龙0.5ml进行阿是穴注射,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疗效:共治125例。其中用“治法一”治疗65例,近期治愈12例,显效21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6.2%。治疗后血沉下降49例占75.40%;血红蛋白升高37例占56.9%,两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类风湿因子转阴13例,占阳性的28.3%。疗效与病情、年龄、病程的关系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用“治法二”即铺灸配合针灸治疗60人,其总有效率为88.34%;优于单纯针刺组(有效率为64.86%)。治疗后血沉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类风湿因子治疗前阳性44人(73.3%),治疗后37人(61.7%),C-反应蛋白治疗前阳性50人(83.3%),治疗后23人(38.3%)。

适合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如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痛(腰椎、胸椎、颈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虚劳消痰(迁延性肝炎、乙型肝炎、神经官能症等),慢性胃肠疾病,产后恶寒等。督灸疗法每周治疗一次,4次为一疗程。在三伏天治疗效果更好。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灸疗师”培训,感兴趣可咨询“中医灸疗师说艾灸”。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行走在东北的大豆地里,随处可见缠绕在豆杆上的一种寄生草本,该植物的种子就是中药菟丝子,直径大小类似于小米,放到热水里种壳涨裂会发生“吐丝”现象,《本草崇原》中说:“凡草木子实,得水湿清凉之气后能发芽。菟丝子得沸汤火热之气,而有丝芽吐出,盖禀性纯阴,得热气而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菟丝子为植物种子,质重沉降,沉降属阴,遇到热水吐丝出芽,在水火之间具有升发之意,肾者,水火之宅,菟丝子入肾,可以平补肾阴肾阳,养肾气的不足。★菟丝子的性味功效菟丝子是旋覆花植物的干燥种子,主产于我国的内蒙古,黑龙江,宁夏等地,药效方面内蒙古菟丝子作用>黑龙江>宁夏。外形性状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实,用手指不易碾碎。气微,味甘淡。菟丝子傍豆而生,且外形似豆,豆形似肾,中医有同气相求的理论,菟丝子亦入肾,味道甘润,遇到热水吐丝,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认为菟丝子“内含脂膏”,油润性大,有甘润补益的作用,善于滋润皮肤,润泽面部,《神农本草经》明确了菟丝子有“去面忓,补不足,益气力”的作用,且不寒不热,不温不燥,平和的补益肾气是菟丝子最大的优势作用。因久病,年老,劳累造成肾气亏损,肾居于腰间,肾气不足出现腰酸乏力,肾能代谢水液,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发生尿频尿急,阴囊潮湿。如果这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不宜用温燥的药物补益,就比较适合药性温和的吐丝了。菟丝子炒制后芳香入脾,遇水吐丝的特性就变得粘腻了,在脾气虚,饮食不被运化,水谷下泄,引起的久病脾虚便溏腹泻尤为合适。★总结菟丝子善于补益肾气,平和之中偏于温补,内火亢盛和阴虚火旺时应当慎用,如口苦口干,便秘尿黄时,可请专业医生给予指导。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