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味草药作用与功效

1、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2、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

1、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

2、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3、《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4、这其中还包括“非医药论著”中记载的草药,比如《诗经》,其中记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记载药353种,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5、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6、这个时期及以前,确实是单靠人服用草药后的表现来发现草药的功效的。

7、但是在这之后,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知识积累,关于草药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就不再单单依靠人使用草药来发现药效了。

8、一来,生命宝贵,医学人员更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每次都把著述医书药典的医生给毒个好歹,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去送命;二来,像枸杞那样的草药,吃到饱未必能试验出它的具体功效;三来,这样逐个试下去太慢,草药学问也就不用发展了。

9、古人真的比现代的某些人聪明得多。

10、古人发现很多长得差不多的草药功效也接近,如歌谣谚语中记载:【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这个经验,也可运用至颜色、气味等多方面。虽然具体作用还需一点点深入研究,但大体上能初步确定草药功效。

11、古人使用草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解决了一大批草药的初步功效判定的问题。如【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

12、这种办法,在古代医药学上称为【药象】,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问。时至今日,不论中医西医,在发现新的含有药性的植物时仍在使用【药象学】进行套用。

13、还有,古人虽然不存在“化学”这个学术概念,但是很早就发现,许多草药互相之间会发生“制衡”,即现在所说的化学反应。古人把经过初步认定功效的草药,用浸泡、晾晒、水煮、火烤、研磨、酒泡等等多种方法来观察其变化,并将萃取出来的精华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观察反应,或用银针、试火砭之类的工具探测其反应,逆向确定草药的功效。最早使用这类方法的,便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复方药的先河,著作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

14、其后,医学上仍延续这种方式来探知草药功效。

15、梁代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唐代李勣、苏敬等著《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唐慎微著《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收录药物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完整,却甚少出现医者试药而中毒的情况。

16、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被抬得太高了。《本草纲目》绝大多数是收录前人结论,李时珍只是将其整理出来,投机取巧且不辩真伪,内容多有胡说八道之处。

17、当然,正因为这样的做法毕竟还是不够完善,历代都有医师亲身试药。例如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在前有基础上,又冒着危险真正亲身试用了很多草药,彻底将大部分草药的功效做了定论。

18、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很高兴能为恁解答地锦草的作用:

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地锦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地锦草的作用是治痢疾,泄泻,黄疸,跌打肿痛,热毒疮疡地锦草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者少用地锦草。

别名:奶汁草、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铁线草、普瓣草、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红丝草、小红筋草、仙桃草、莲子草、软骨莲子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红茎草、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九龙吐珠草、地瓣草、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铺地草被单草、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凤凰窝、龙头狮子草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血药、清热解毒药性味:味辛、性平归经:肺经、肝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热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者可用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药材基源: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

1、地锦草治痈疽恶疮、跌打伤痛湿疹溃疡、烧烫伤及毒蛇咬伤诸证,临床多用鲜品捣烂外敷。

2、地锦草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地锦草1000克。水煎去渣熬膏。每日二次,每服7.5克,白酒送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地锦草治感冒咳嗽:鲜地锦草5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4、地锦草治咽喉发炎肿痛:鲜地锦草五钱,咸酸甜草25克。捣烂绞汁,调蜜泡服。日服三次。(《泉州本草》)

5、地锦草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上海常用中草药》

6、地锦草治小便血淋:血风草,井水擂服。(《刘长春经验方》)

7、地锦草治脾劳黄疸: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术各50克,甘草25克。为末,先以陈醋二碗入锅,下皂矾200克,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汤下,一日二服。(《乾坤生意秘韫》如圣丸)

8、地锦草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5克。(《经验方》)

9、地锦草治妇女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盐,姜腌食之,饮酒一、二杯送下,或阴干为末,姜、酒调服5--10克。(《世医得效方》)

10、地锦草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地锦草捣烂。加醋搅匀,取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11、地锦草治牙齿出血:鲜地锦草,洗净,煎汤漱口。(《泉州本草》)

12、地锦草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别录》

13、地锦草治疗带状疱疹:鲜地锦草捣烂加醋搅匀取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14、地锦草治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10克,空心米饮下。(《乾坤生意》)

15、地锦草治跌打肿痛:鲜地锦草适量,同酒糟捣匀,略加面粉外敷。(《湖南药物志》)

16、地锦草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17、地锦草治血热吐血、衄血者,可与生地黄、牡丹皮同用,以增凉血止血之功。

18、地锦草治细菌性痢疾:地锦草50克,铁苋菜50克,凤尾草50克。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9、地锦草治火眼:斑鸠窝熬水洗,或蒸猪肝食。(《贵阳民间药草》)

20、地锦草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浙江民间草药》

21、地锦草治小儿疳积:地锦全草10--15克。同鸡肝一具或猪肝150克蒸熟,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

22、地锦草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纲目》

23、地锦草治项虎(对口疮):鲜地锦草加醋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24、地锦草治咳血、吐血、便血、崩漏:鲜地锦草50克。水煎或调蜂蜜服。(《福建中草药》)

25、地锦草治风疮疥癣: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捣末敷。(《乾坤生意秘韫》)

26、地锦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嘉祐本草》

27、地锦草治臁疮烂疮:斑鸠窝为末外搽。(《贵阳民间药草》)

28、地锦草治胃肠炎:鲜地锦草50--10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29、地锦草治湿热黄疸:地锦全草25--30克。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30、地锦草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本草汇言》

31、地锦草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可单用,或与茵陈、栀子等配伍,以清热利湿退黄。

32、地锦草治痈疮疔毒肿痛:鲜地锦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33、地锦草主调气和血。《品汇精要》

34、地锦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福建中草药》

35、地锦草治蛇咬伤:鲜地锦草捣敷。(《湖南药物志》)

36、地锦草治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草研烂涂之。(《世医得效方》)

37、地锦草治奶汁不通:地锦草七钱。用公猪前蹄一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100克,温服。(《江西民间草药》)

地锦草葛根汤组成:葛根12克、川黄连3克、金银花10克、地锦草、焦山楂各30克、滑石、泽泻各15克、黄芩、木香(后下)、甘草各6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功效:清肠止泻。主治:适用于湿热型腹泻者。

材料:地锦草30g(鲜草加倍)、豆腐3块。

制法:地锦草洗净与豆腐共煮(加适量水及调味品)。饮汤食豆腐,每日1次。

功效:地锦草有清热解毒,消痈毒功效;豆腐可清热、散血、润燥、生津。有消炎止痒作用。

1、白薇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的一个多年生草本,常生长在荒草地、林下和河沟旁,别名有知微老、老君须等,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

2、1,生性:茎干直立,高五十公分左右;根胡须状,有香味。

3、2,叶子:单叶对生,叶片卵状,长六公分左右,两面有白色绒毛,叶边全缘。

4、3,伞状花序有花八到十朵,没有总花柄,生长在茎干周围;花朵深紫色,直径约一公分,花萼外面有绒毛,里面有五个小腺体(圆疙瘩),花冠辐射状,有裂片五个。

5、4,果实:果实单生,基部秃,中间膨大,长约八公分;种子扁平,顶端的毛白色,长约三公分。八月份果实成熟。

6、白薇的根和部分根茎在中药上可以入药,药用时请遵医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