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肝功效与作用

秦皮,又称为岑皮、秦白皮、(木寻)木皮、蜡树皮,来源于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秦皮是一味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分布在我国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常生长于山坡、疏林、沟旁。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有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

秦皮,又称为岑皮、秦白皮、(木寻)木皮、蜡树皮,来源于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秦皮是一味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分布在我国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常生长于山坡、疏林、沟旁。

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有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

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

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

若用本品加热水浸泡,其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

《本草汇言》中载:“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

中医认为,秦皮药性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的功效。

在临床上常用其治疗湿热泻痢,赤白带下,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状。常用量为6~12克。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忌用秦皮。

总的来说,秦皮用于治眼科,退翳膜,收泪出;用于治妇科,定五崩,止血带;用于治大方科(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的科室,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止虚痢,敛遗精;用于治小儿科,安惊痫,退变蒸发热。

秦皮临床用于治疗湿热泻痢、带下,常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同用;

治湿热下注之带下,可配牡丹皮、当归;

治肝热目赤肿痛、目生豁膜,可单用秦皮煎水洗眼,亦可配桅子、淡竹叶水煎服;

治肝经风热、目赤生豁,可与秦芫、防风等配伍。

经药理学研究表明秦皮具有以下的药理作用:

秦皮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秦皮乙素对卡他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此外,秦皮还具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抗氧化、抗肿瘤、保护血管、保肝等作用。

1、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体的代谢,解毒、凝血、免疫、胆汁生成、热量生产的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人体内巨大的“化工厂”。

2、糖代谢,把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成葡萄糖通过肝脏收集起来通过肝脏储存为肝糖原当人体需要时在释放出来。脂肪代谢,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代谢,肝脏是唯一的人体蛋白质合成器官。

3、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经过胆囊的浓缩在输送到小肠,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

4、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吞食系统,通过吞噬、消除和隔离入侵体内的各种细胞。

5、人体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废物、药物的分解和代谢产物都通过肝脏分解。

6、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7、如果肝脏受损时对钠、铁、钾、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水钠在人体内滞留,会引起水肿、腹水等。

8、总之,肝脏为维持生命所起到的作用之多是别的器官不可比拟的,肝器官受损,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引起全身不适,所以说爱护肝脏,保护肝脏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

1、先看看图片,是不是很熟悉?如果你在农村住过,也许它就长在你家的房前屋后,或者田间道旁。它其实是一味中药。

2、根据我读过的医案观察,地锦草其实在历代中医的处方中,使用频率很小。原因很微妙,——它太卑贱易得了,同时在经方中也少有记载。我们知道,草药也讲知名度的,某些药即便再卑贱,如果在经方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地位也会大大提升。

3、不过对使用过地锦草的医生而言,这的确是一味好药。有人用它治疗尿血,评价说,其止血之功在阿胶之上!

4、有人用地锦草治疗血痢不止,将其晒干研成末,米汤送服,可收迅捷之效。

5、又有人用地锦草治疗金疮出血、便血、妇人崩漏,同样收效。可见,地锦草之第一功:凉血止血。

6、地锦草还治湿热黄疸。因其既能清热,又能利尿,故常与茵陈、栀子、黄柏同用,甚至单味独用,取其利湿退黄之功。

7、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可用于治疗蛇虫咬伤,或者疮疖痈肿(皮肤部位出现的化脓性炎症)。常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8、按照现代药理说法,地锦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听起来太复杂。中医只从其性味、归经上去把握它,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极具临床意义。

9、地锦草:辛,平,无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出自《嘉祐本草》,现收录于《中药学》教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