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1、木香,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香味的木质药材,也确实如此,木香有一种很特殊浓烈的气味,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有芳香之气,它是中药理气药中的一种。说实话,紫茵并不怎么喜欢它的那股气味,比较特殊,也有点奇怪,光从气味上其实就很容易鉴别这味药。2、木香是一种藤状灌木,可作为观赏植物栽种在园林里,入药部位是它的根。木香根据产地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分为广木香、云木香和川木香。广木香原产于国...

1、木香,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香味的木质药材,也确实如此,木香有一种很特殊浓烈的气味,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有芳香之气,它是中药理气药中的一种。说实话,紫茵并不怎么喜欢它的那股气味,比较特殊,也有点奇怪,光从气味上其实就很容易鉴别这味药。

2、木香是一种藤状灌木,可作为观赏植物栽种在园林里,入药部位是它的根。木香根据产地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分为广木香、云木香和川木香。广木香原产于国外,现在我国的广东和广西已经栽种成功了,因此我国广东、广西产的木香也被称为广木香,云南产的木香叫云木香,这两种木香品质是比较好的。四川产的木香叫川木香,质量相对来说就差点。

3、木香味辛、苦,性温。之前紫茵就说了,木香具有芳香之气,气味芳香就有醒脾开胃的作用,味辛还有行气的作用,因此木香比较擅长行气健脾,入脾胃经,在健胃消食的方子中就会经常用到它。

4、木香又入大肠经,其苦味能泄降气逆,辛味又能行气,共同作用之下就能治疗大肠的气滞之证,尤其在治疗因湿热下注所致的泻痢病症之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木香不仅气味芳香还走气分,因此它能泻肺气,肺在中医中是被归为上焦的,上面紫茵也介绍了木香能通行脾胃之气,脾胃是属于中焦的,木香还能疏肝利胆,而肝胆是属于下焦的,这就意味着它能理上、中、下三焦之气,这是它比较特殊之处。《本草求真》中也有记载:“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

6、木香辛能行气,苦能降泄,性温可通行,因此可通畅三焦气机而起到行血的作用,通则不痛,因此还有止痛的作用。常可用于治疗腹痛胁痛、胸痹疼痛、疝气疼痛等疾病。

7、另外,通常滋补药性质都比较粘腻,特别是长期服用会产生滞气和腻胃的弊端,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会引起消化不良,这时我们就可以加点具有行气健脾胃作用的木香进去,可减轻这种弊端。

8、需要注意的是,在煎煮中药的时候,木香的煎煮时间不能太长。用木香来行气的时候,要用生木香,而用来治疗痢疾的时候,要先把它煨熟再入方剂,这样治疗效果会更好。还有阴虚津液不足者要谨慎使用。需要用药的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9、以上就是紫茵的回答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觉得本文还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谢谢。(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大黄含有蒽类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但是在中医上却有着很多用途?今天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大黄的相关知识。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药用部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成份】大黄含有蒽类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

1.蒽类衍生物分为:⑴游离蒽醌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异大黄素(isoernodin)、虫漆酸D(laccaicacidD)、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⑵结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的单和双葡萄糖甙;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单糖甙;蒽酚和蒽酮合物:大黄二蒽酮(rheidin)、掌叶二蒽酮(palmidin)以及与糖结合的甙如番泻甙(sennoside)A、B、C、D、E、F等。

2.苷类化合物:土大黄甙(rhaponticin)、3,5,4’-三羟基芪烯一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羟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决明松(torachryson)。

4.鞣质类: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tetrann)等。大黄四聚苯经水解,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rheosmin)。此外合有树脂。

尚含有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异丁烯二酸、柠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黄中还含有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用酒洗大黄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制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对血小板减少症每日1次,手术后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黄9钱,石灰1两,文火炒拌,直至石灰呈灰粉红色时取出,加入明矾(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矾0.6克)共研细粉。将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荡后沉淀过滤。用时取棉球浸药水压迫出血处。经应用于500余人次外伤出血,证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此外,对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黄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细白糖)30克共研细末,小量分次干吞(于1天内吞完)。治疗10例,均达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动.服用该药后可见恶心消失、胃部舒适、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并无迅速腹水蓄积后遗症出现。

②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

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黄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著效果,且疗程短,无副作用,愈后无疤痕。

用生大黄5~7钱,研成极细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约为大黄的1/5量,共研极细。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撤布药粉,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页,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如有渗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换药1次。轻者换药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需每日一换。当结痂牢固时会发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5~7日或7日以上,痴盖自然脱落。治疗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达13年,经用药粉6日,贴"千层"20余日,便结痴而愈。

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5钱,炒至微黄的米粉3钱,蜂蜜2两,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用大黄1两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临床观察6例,一般敷药后一小时即出现肠腔蠕动感和肛门排气现象,自觉腹胀减轻,有肠鸣音。

【宜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③《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

1、小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守在电视机前,乐此不疲地看《大风车》,一首“大风车,吱呀吱呦的转”,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大风车》有一个主持人,叫“金龟子”,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以为她是他。

2、金龟子是一种昆虫,它的幼虫生活在地下,是一种软体动物,学名叫做蛴螬。蛴螬是一种对很多农作物有害,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祛腐性,喜欢待在腐败的东西旁。农村喜欢用秸秆“沤粪”,用以作为农家肥,蛴螬就喜欢躲在这些“腐败”植物的下面,以至于我对这种生物心生厌恶,每每想起,一股呕吐感“油然而生”。

3、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蛴螬成为一味中药,一般的药方找不到,因为大多数医生不知道。虽然我知道这味药,但是也会尽量避免使用。

4、早在数千年前,中医就开始大量使用蛴螬,以至于到了汉代,对蛴螬的认识已经相对完善。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就收录了蛴螬这味药。古人是如何认识蛴螬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蛴螬“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5、从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蛴螬可以活血化瘀,而且有较强的作用。因此蛴螬才可以主血瘀,治疗瘀血在胁下。恶血其实也是一种瘀血,中医还有衃,不是血的血,就是瘀血,恶血也是不正常的血,同样也是瘀血。

6、因为瘀血停留在体内,正常的气血不能流通,“不通则痛”,正常的脏腑、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出现疼痛。而瘀血本身也可以引起疼痛,停留在关节,关节就会疼痛,关节痛中医就称之为“痹症”。而瘀血停留在胁下,气血阻塞,因此胁下胀满疼痛。瘀血停留在胞中,影响女性月经的规律,除了痛经以外,还可以导致闭经,月闭就是绝经停闭。而瘀血停留在眼睛,则表现出视物模糊,眼生翳膜。

7、我们从蛴螬生活习性,也可以间接的推断它的药性。蛴螬善于打洞,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注定了蛴螬可以深入血分,能够打通经络,活血化瘀。

8、在《金匮要略》中有大黄蛰虫丸一方,治疗“两目黧黑,肌肤甲错”,瘀血已经伤及了人体的正气,瘀血严重到形成“干血”,再往下发展,则难以治疗。现在都不能只顾活血化瘀,更要兼顾人体的正气,仲景给出了大黄蛰虫丸,能够“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就用到了蛴螬,通经活络,化瘀生新,是非常巧妙的搭配。

9、虽是害虫,但是到了中医手中就是良药。万事万物,皆具五行偏性。人生于天地之间,偏性最小。古代中医先贤,采集天地品类,纠正人体之偏,这就是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