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柏树图片

岩柏树图片特约记者邹世进文/图近日,由成都市青白江区文化馆申报的“城厢木雕”项目,成功入选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张家顺就是“城厢木雕”的主要代表人物。记者日前走进康家渡社区的“张家顺木雕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用乌木、柏木等雕刻的各式各样木雕作品,有人物、花、鸟、兽等,神形兼备、生动细腻,令人惊叹不已。木雕作品《杜甫》...

岩柏树图片

特约记者邹世进文/图

近日,由成都市青白江区文化馆申报的“城厢木雕”项目,成功入选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张家顺就是“城厢木雕”的主要代表人物。记者日前走进康家渡社区的“张家顺木雕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用乌木、柏木等雕刻的各式各样木雕作品,有人物、花、鸟、兽等,神形兼备、生动细腻,令人惊叹不已。

木雕作品《杜甫》

张家顺在创作

农村娃的美术梦

今年51岁的张家顺出生在原祥福镇农村,他家是一个制作“烟杆儿”(抽叶子烟的工具)世家,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那里会了“车”烟杆儿。在学校,看到同学们用铅笔刀削成的“牛牛儿”(儿童玩具“陀螺”)很不光滑,他就想,要是用车刀车“牛牛儿”肯定更巴适。回到家里,他就找到了一截圆木,套在车架上,左手拉线使木头转动,右手拿着车刀车起木头来。随着一串串白色的木花飞出,不一会儿,一个锥形的“牛牛儿”就成形了,再安上一颗钢珠,一个漂亮的“牛牛儿”就做成了。当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时,赢得了同学们惊叹而羡慕的目光。大家都夸他的手艺好,也都央求他为自己做一个。

除了车“牛牛儿”,小时候的张家顺还喜欢画画,每当从同学手中借到一本连环画,他总是爱不释手,为了使自己拥有这本“娃娃书”,他就找来白纸和铅笔,将书一页一页地临摹下来。初中毕业后,父亲见他那么喜欢美术,在朋友的推荐下,送他到广汉拜师学画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张家顺系统地掌握了素描、国画和油画的技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烟杆儿”逐渐被淘汰,张家顺便离开家乡来到成都市打工学艺。因为爱好美术,他找的工作都是与美术有关的,先后到玻璃工艺厂和石刻工艺厂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他学到了更多的雕刻技法。

偶遇大师

2005年,张家顺回到家乡,应聘到四川儒雅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工作。有一次他随手捡了一块没用的边角料,用刀随意雕出一个图案来。“张师傅,你还有这一手啊?让我大开眼界了。”一位年轻人看到他刻成的木雕惊呼道。从此,他有雕刻手艺的消息在公司里传开了,公司领导对他赞赏有加,鼓励他钻研木雕技艺,还专门给他置办了一套专业的木雕工具。

得到公司的大力支持后,张家顺更加刻苦地自学木雕技艺,他找来不用的烂木头块、烂树根等“废料”,根据材料形状,发挥想象,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制作成了形状各异、玲珑精致的艺术品,如:“福禄长青”“花映春晓”“神牛望月”等摆件。后来,张家顺将自己的木雕手艺运用在仿古家具的制作中,制作出来的精美摆件以及各种民间传说工艺品、仿古办公桌椅、大型屏风、仿古艺术墙等木器,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8年,有了一定木雕艺手艺的张家顺被安排到位于城厢镇原党校里的教仪厂工作,专雕家具上的图案。有一天他正在车间里雕刻沙发牙板上的一条龙时,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身后,已经看他雕刻多时了。当张家顺放下刻刀回头时,那位老人家微笑着对他说道:“你雕得不错,手上有些功夫。”“老师,你也是搞雕刻的吧?”张家顺问道。原来,这位老人叫王作同,是土生土长的城厢人。王作同人称“王雕匠”,是祖传的雕刻手艺,年轻时在家具厂专门从事木雕工作。“你这个龙头上的毛发还可以更细腻一些,我帮你雕一下。”王作同说道。听王老师这么一说,张家顺连忙起身让座。王作同坐定后,拿起一把小刻刀,轻轻在那个龙头上刻了几下,就是这画龙点晴式的几下,使整个浮雕龙头更显生气。“王老师,你真不愧为是祖传手艺,让我大开眼界了。”张家顺激动地说道。

自从认识王作同后,张家顺就经常到他家里拜访,虚心请教。王老师也不吝啬,将城厢木雕的一些古法技艺传授给张家顺,让他融合到自己的雕刻技艺中,古为今用。在王作同的带领下,张家顺参观了城厢镇古建筑中的木雕作品,那些雕梁画柱、窗格花雕、屋檐撑弓等木雕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有空,张家顺就带着速写本,将这些古建筑上的木雕临摹下来,常常拿出来观看、品味。他从这些木雕作品得到启发,为今后创作奠定了基础。

把木雕发扬光大

后来,为了更好地专注于木雕技艺,张家顺离开了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专心创作。2015年的一天,张家顺来到新都的一家木料场闲逛,突然看到墙边上的一块岩柏树疙瘩。他捡起来仔细观看。“老板,你想要你就拿去嘛,随便给个价钱,反正这一面已经遭锯过了,人家都嫌弃。”店主对张家顺说。张家顺仔细掂量一下说:“好吧,你这么耿直我也不能让你吃亏了。给你400元如何?毕竟从岩石上生长的柏树挺名贵的。”店主高兴坏了,连连说:“要得要得,你真是一个识货的行家。”

买回这块岩柏木料后,张家顺仔细观察了很久,他要依照木料的自然形态和纹理,构思出一件木雕作品来。他走近看看,又退后几步,突然发现,那被锯过的截面的尖端很像一个老人的“翘胡子”。“有了,就雕一个杜甫。”张家顺心里一喜。他将自己收藏的有关杜甫的连环画翻出来,又参看了一些文献资料,先在纸上画出草稿,然而就精心雕刻起来。经过20多天的用心雕刻,一具栩栩如生、忧国忧民的杜甫形象木雕作品完成了。它成了张家顺的代表作,一直珍藏在工作室里,舍不得出手。

今年10月,张家顺接到该区文体旅游局交给的任务,创作一件与青白江有关的木雕作品,参加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经过认真思索,也翻阅了相关的资料,他决定雕刻一件《赵抃与青白江》的木雕。经过10多天的雕刻,以乌木作背景,用杉木刻浮雕,再加上竹片刻诗句,完成了这件木雕作品。将大宋御史赵抃携一琴一鹤入川,在湔江上立下“吾志与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誓言的故事,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该区首届“蓉欧工匠”的张家顺告诉记者,他将发扬工匠精神,不断钻研、创新木雕技艺,把“城厢木雕”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多更好、更能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作品出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