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莲与大黄功效与作用

1、茵陈在农村特别常见,记得小时候每到二月,母亲说为了防病,她都会蒸茵陈或包茵陈馅的饺子让我们吃。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民间有就此这样的说法:“二月茵陈,五月蒿,六月七月当柴烧”,即在二月、五月采收。二月采收的茵陈功效最好,五月长成了茵陈蒿,此时功效大减,和青蒿有点像,注意区别,六月七月就可以当柴烧啦,功效基本消失。2、茵陈性味苦、平、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是...

1、茵陈在农村特别常见,记得小时候每到二月,母亲说为了防病,她都会蒸茵陈或包茵陈馅的饺子让我们吃。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民间有就此这样的说法:“二月茵陈,五月蒿,六月七月当柴烧”,即在二月、五月采收。二月采收的茵陈功效最好,五月长成了茵陈蒿,此时功效大减,和青蒿有点像,注意区别,六月七月就可以当柴烧啦,功效基本消失。

2、茵陈性味苦、平、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是治疗黄疸的常用药。还可以保肝、抗肿瘤、降压,并可抑制人型结核杆菌。它的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杀伤力,煎汤服用亦是如此。茵陈除了治疗黄疸外,还可以治疗湿疮瘙痒、湿温暑湿。治湿热之黄疸时可以和栀子、大黄通用,即茵陈蒿汤;也可以与附子、干姜同用,用来治疗脾胃寒湿引起的黄疸。治湿疮可以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比如黄柏、地肤子、苦参等。

3、再来说说大黄,产于四川的大黄功效犹为正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号称其为“将军”,言:“能推陈致新,如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亦有“川军”之称。

4、大黄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清热泻火解毒、泻下攻积、利湿退黄、凉血逐瘀通经的功效。大黄治疗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尤为适宜,能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便秘重者可以配伍芒硝、厚朴、枳实增强通便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血热、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常与黄连、栀子、黄芩等共用,也可以直接吃含有大黄的牛黄解毒片;治疗疮疡痈肿、热毒引起的阑尾炎时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桃仁、牡丹、芒硝等。还可以治疗瘀血闭经、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烧烫伤等,治烧汤伤时可以用麻油调和大黄粉涂到患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还可以起到保肝、抗感染、止血、降压、降胆固醇的作用。

5、虽然茵陈和大黄能治疗很多疾病,但须对症治疗。对于茵陈来说,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的病人要慎用;而大黄,孕妇或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或者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6、文:中日友好医院男科硕士研究生卢冬冬/王传航主任医师

1、谢谢阅读!黄连大家都听说过,以前过苦日子的人,形容过的日子比黄连还苦。俗话说,良药虽苦医于病,这句话在黄连上能够彻底的体现出来。黄连煮水特别涩苦,它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功效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牙龈红肿、嗓子疼、肝火旺盛的引起的眼睛红肿刺痛都有治疗作用。

2、一:杀菌止泻,前几天朋友湿热蕴结引起肠道感染得了痢疾,一天往厕所跑了好几次拉红白痢,社区诊所就开了一种药,就是由黄连制成的盐酸小檗碱片,吃了两片,两个小时之后就不拉了,黄连的主要作用就是杀菌治疗肠炎。

3、二:清热除烦、肝火旺盛引起易怒烦躁眼睛红肿、尿黄尿赤、大便秘结,心火引起的胃热呕吐、口舌生疮热毒疮疡黄连都有作用。

4、三:安神助眠,苦口的黄连在很多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失眠的中药组方中都有。

5、黄连性寒用前咨询医生,千万不可私自服用。

1

黄连的作用:1、抗溃疡;2、抑制胃酸分泌;3、保护胃粘膜;4、抗炎镇痛;5、抑菌: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的作用:1、抗溃疡;2、抑制胃酸分泌;3、保护胃粘膜;4、抗炎镇痛;5、抑菌: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干姜半夏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2、湿热泻痢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单用有效。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5、消渴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等,,,,,,

使用时须注意: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