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插科打诨》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5-01-15 23:21:36

科:指古典戏曲中演员的动作表情。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在演出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也泛指耍滑稽开玩笑。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科诨》:“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同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见“撒科打诨”。元·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休论~,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谓之 “插科打诨”。为什么叫 “插科”呢?“科”,戏曲术语。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的舞台指示,如见科、笑科、打科,等等。 “插科”,便是在戏曲表演中插进这样的一 “科”,以引人发笑。多为插进引人发笑的动作。“插科”常与 “打诨”连用为 “插科打诨”。那么,为什么叫“打诨”呢?“诨”,《广韵》、《集韵》为 “弄言也”。谓逗趣、开玩笑,引申为逗趣诙谐之语。“打”,常与某些动词结合为一个词,表示进行之意,如打扫、打扮等。“打诨”则表示以诙谐语凑趣助兴。《辽史·伶官传》: “打诨,得不是黄幡绰。”此为较早用例。清·李渔 《偶寄·词曲下·科诨》: “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插科打诨”非言行之主体,犹饮食之调料而已。“插科打诨”并非只指戏曲中而言,在人们日常的言行中,亦往往有 “插科打诨”的情况。如: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聪明人’是不会碰钉子的……事情出岔子的时候,便插科打诨,轻松地把责任卸在别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