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纸上谈兵》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2-01 08:01:44

    此典指赵括只能在纸面上夸夸其谈用兵打仗的空洞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后以此典比喻只知死啃书本,夸夸其谈,而不切合实际;也比喻只会空谈理论而不能成为现实。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从年轻时起就学习兵法,谈论起军事作战来,认为天下人没有谁能抵得上他自己。他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用兵之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但并不认为赵括是很好的军事家。赵括母亲问父亲赵奢为什么有这样看法,赵奢说:“战争,是要死人的地方,可是赵括说得太轻易。赵国不用他当统兵将领便罢,如果一定用他当上统兵将领,使赵国吃大败仗的就一定是赵括。”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间谍假造谣言的鬼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为统兵将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之战中,赵军被秦军打得大败,丧师数十万,赵括也被秦军射死。【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7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76回:“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清·曾朴《孽海花》6回:“一面又免不了杞人忧天,代为着急,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 曾朴《孽海花》25回:“京朝士大夫企慕曾、左功业,人人欢喜纸上谈兵,成了一时风尚。”偏正 在纸面上谈论用兵布阵。比喻不切实际的理论空谈。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以为天下无敌。尝与其父言兵事,父虽不能难倒他,但不以为然。后赵括为将,在长平之战中为秦将白起所败。赵国名臣蔺相如曾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姜磊《海的儿子》:“不过,社会是复杂的,你不能只是~,你要在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去实行。”△贬义。多用于批评夸夸其谈而不联系实际的人或事。也作“纸上空谈”、“纸上谭兵”。解释 兵:兵法、兵事。本指战国时赵括只知道空谈兵法,不知实际运用。后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切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起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用兵,赵奢都说不过他,但是赵奢并不认为他真的能行。赵括的母亲问其缘故,赵奢回答说:“战争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但赵括说得太轻松容易了。假如让他当将领,赵国一定大败。”赵惠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展开了关系两国命运的决战。赵军数次战败后,老将廉颇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秦军无计可施,于是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只怕赵括担任将军。赵孝成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说:“大王凭借名声使用赵括,就像用胶粘住瑟上的弦柱再来弹奏瑟一样,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来的兵书,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仍然任命赵括为将。赵括代替廉颇后,撤换军官,改变原来的号令纪律和对策。秦将白起佯装败退,出奇制胜地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为两部分。赵括亲自带领精锐部队和秦军交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剩下的几十万赵军投降后被秦军全部活埋。此后几年之内赵国都处于亡国的危险边缘。例句即使确定了一项出色的任务内容,如果未能执行的话,也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