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面无人色》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5-01-22 21:35:15
《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形容十分恐惧之状。也形容病危时的脸色。宋.朱熹《答廖子晦》:“东坡在湖州被逮时,面无人色,两足俱软,几不能行。”《歧路灯》一七回:“举灯看时,面无人色,眼往上翻,顺口流涎,王氏慌的哭着说道:‘我的儿呀!你休不得活了,可该怎的!’”主谓 ①指由于极度恐惧惊慌,脸上失去了正常人应有的血色。语本《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高和《粉墨春秋》:“海与筱玲红通话的纪录都拿到了手。于是有一天清晨,率领一班帮手,直捣香巢;筱玲红的胆子比大媛还小,吓得~。”△多用于形容人恐惧的样子。②形容因疾病或饥饿而十分虚弱的样子。宋·朱熹《奏救荒事宜状》:“百万生齿,饥困支离……衣不遮形,~。”→面如土色惊恐万状 大惊失色 五色无主 面有菜色 ↔面不改色 泰然自若 不动声色 神色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