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天下为公》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1-27 01:23:52
古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后则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孔子说,如果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切实推行,那么世上君主就不应把君位传于自己的子孙,而应该选拔德高望重、才能杰出的人来担任。他们讲究信用,团结百姓,影响所及,整个社会互相帮助,互相信赖,人民幸福,社会安定,这样的社会叫作“大同”。【出典】: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例句】: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主谓 古指不把君位作为世袭私有物。后孙中山用于解释“民权主义”,指天下应属于全体人民。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周梅森《沦陷》:“先哲道:‘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常用于指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