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心烦意乱》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1-13 08:07:28
心情烦躁,思绪纷扰。战国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三国演义》三一回:“袁绍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巴金《谈〈第四病室〉》:“每逢我体力较差,心烦意乱,我常常把幻想同真实混在一起。”亦作“心烦虑乱”。汉.蔡邕《让高阳乡侯章》:“臣是以宵寝晨兴,叩膺增叹,心烦虑乱,喘呼息吸。”亦作“心烦意冗”。明.汤显祖《还魂记.闹殇》:“儿呵,暂时间月直年空,反将息你这心烦意冗。”亦作“意扰心烦”。《醒世姻缘传》引起:“遇着个不贤之妇,今日要衣裳,明日要首饰,少柴没米,称酱打油,激聒得你眼花撩乱,意扰心烦。”并列 心情烦躁,思绪混乱。语出《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不由地吼了一声:‘催! 你就会催!’”△多用于描写思绪。→心慌意乱 心忙意乱 神昏意乱 ↔心旷神怡 心安神泰。也作“心烦虑乱”、“心烦意闷”、“心烦意冗”、“心烦意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