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秉烛夜游》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后用为珍惜良辰美景,及时欢游行乐的典故。晋 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吝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宋 葛长庚《贺新郎.紫元席上作》词:“秉烛夜游虽不倦,奈一番、风雨花容变。”连动 秉,拿,握。拿着蜡烛,夜里游乐。语本《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高阳《粉墨春秋》:“现在是阳春三月,宜乎~。”△多用于及时行乐,也用于表示对社会不满的消极反抗,还用于指珍惜时光。→炳烛夜游 醉生梦死↔发愤图强【典源】《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 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今译】 魏时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信中说,年光流逝,无法追攀。古人所说的为了珍惜大好时光,应当点起蜡烛来,拿着它夜里也去游赏,是很有道理的。古诗《西门行》中有:“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句,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释义】 后以此典型形容人珍惜时光美景,为消解忧愁而及时行乐。【典型】 秉烛、秉烛夜游、秉烛游、歌秉烛、良宵秉烛、惜昼短、夜游秉烛、执烛游、烛共秉、题诗秉烛、秉烛游夜、秉烛夜永、良夜秉烛、芳昼短、秉烛行。【示例】〔秉烛〕 唐·孟浩然《汉中漾舟》:“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秉烛夜游〕 晋·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秉烛游〕 宋·陆游《忆昔》:“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歌秉烛〕 唐·鲍溶《秋思》:“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良霄秉烛〕 唐·骆宾王《失题》:“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惜昼短〕 唐·白居易《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夜游秉烛〕 宋·张炎《台城路·杭友抵越》:“消忧何处最好? 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执烛游〕 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烛共秉〕 清·王戬《秋日游白茅寺》:“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