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处之泰然》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2-17 04:25:22
泰然:毫不在意的样子。形容在困难、窘迫的境遇中镇定自若,毫不介意。宋.朱熹《牧斋记》:“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乎其言者。”《宋史.杨霆传》:“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叶圣陶《老沈的儿子》:“他说上一回写信提起那个谣言,不过是随便告诉一声罢了,他原来处之泰然。”亦作“泰然居之”。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迭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亦作“泰然处之”。《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凡土木之劳、声色之乐、宴安鸩毒之惑,皆宜痛绝勇改,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时。”述补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形容遇事相当镇定。又指对事毫不在乎。高阳《粉墨春秋》:“她是穿戴整齐,鬓发不乱;虽在别室,并无可令人怀疑之处,至于她何以清晨出现在此,当然亦有话得可以解释,因而~。”△描写人遇事不慌。→泰然自若 从容不迫 无动于衷 ↔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也作“泰然处之”、“处之晏然”、“处之怡然”、“泰然居之”、“处之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