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颠扑不破》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1-13 08:30:58
颠:跌。扑:敲。无论怎样倾跌敲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朱子语类》卷五二:“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三回:“每读一段,辄觉其议论已圆满精确,颠扑不破,万无可以再驳之理,及看下一段,忽又觉得别有天地。”亦作“攧扑不碎”。宋.文天祥《西涧书院释菜讲义》:“天地间只一个‘诚’字,更攧扑不碎。”亦作“颠簸不破”。《儿女英雄传》三四回:“这科名一路,两句千古颠簸不破的话,叫作‘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亦作“颠扑不磨”。清.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三回:“这样说来,那个平民主义,正是战则必胜的公理,你不信;试看将来不远的,便应有一个穷源反本、颠扑不磨的定论。”述补 真理不能推翻。《朱子全书·性理》:“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假使有谁能起~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褒义。用于描写道理正确。→牢不可破 至理名言 ↔不堪一击 一触即溃 漏洞百出一戳即穿 不攻自破 大谬不然。也作“颠簸不破”、“颠扑不磨”、“颠扑不碎”、“攧扑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