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高山流水》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原为乐曲名,后喻知音难遇,或喻乐曲高妙。俞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很会听琴。俞伯牙用琴曲抒发攀登高山。钟子期便说,好啊!象泰山一样巍峨。俞伯牙用琴曲表现流水,钟子期便说,好啊!多么浩浩荡荡的江河啊!总之,俞伯牙在琴曲中寄托什么,钟子期全能了解。从此,两个人便成了知心朋友。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痛失知音,从此不再弹琴。【出典】: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例句】: 唐·牟融《写意二首》之一: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金·董解元《西厢》4:“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并列 比喻知音、知己难遇或指乐曲高妙。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王明居《模糊艺术论》:“~,在山水诗画中,仿佛是折叠的山水;只有通过思维的参与,凭借想象的力量,才可认知它的崇高美。”△褒义。用于描写知音。→倾盖之交 ↔谬托知己。 也作“流水高山”。【典源】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亦载,文略有不同。【今译】 春秋时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琴描写高山,钟子期赞美说:“弹得好啊,巍峨高耸如太山。”伯牙转而描写流水,钟子期又赞美:“弹得好啊,浩浩荡荡如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也不弹,认为世上没有知音了。【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琴曲高妙; 也用以指心意相通的知音。【典形】 伯牙高山、伯牙琴、伯牙弦绝、断弦人、高山流水、绝弦、流水、流水高山、流水引、弄琴牙、琴曲随流水、琴亡伯牙、听属钟期、弦断、牙旷、牙弦、知音、钟殁、钟期耳、钟期琴、子期、子期弹、高山韵、一去钟期、流水伯牙弦、高山少知音、伯牙流水心、高山一弄、牙生摧弦、断弦琴、绝清弦、钟期弦、钟期听、伯牙弦、子期耳。【示例】〔伯牙高山〕 宋·黄庭坚《次韵无咎阎子常》:“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高山水深深。”〔伯牙琴〕 唐·罗隐《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庄周高论伯牙琴,闲夜思量泪满襟。”〔伯牙弦绝〕 唐·薛涛《寄张元夫》:“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断弦人〕 宋·苏轼《书文与可墨竹》:“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高山流水〕 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绝弦〕 元·揭傒斯《题蒋氏倥侗集》:“磬襄既入海,伯牙仍绝弦。”〔流水〕 唐·骆宾王 《冒雨寻菊序》:“仰折巾于书阁,行见飘麦,挹雅步于琴台,坐闻流水。”〔流水高山〕 宋·王安石《伯牙》:“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流水引〕 唐·骆宾王《咏怀》:“莫将流水引,空向俗人弹。”〔弄琴牙〕 宋·苏轼《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琴曲随流水〕北周 · 庾信 《看妓》:“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凰。”〔琴亡伯牙〕 元·张可久《骂玉郎过感皇恩·杨驹儿墓园》:“琴已亡伯牙,酒不到刘伶。”〔听属钟期〕 唐·李商隐《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然或顾逢伯乐,但伏盐车; 听属钟期,不调绿绮。”〔弦断〕 宋·岳飞《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牙旷〕 唐·元稹《与卫淮南石琴荐启》:“伏惟阁下禀夔旦之至德,蕴牙旷之元踪。”〔牙弦〕 唐·司空图《擢英集述》:“况牙弦入契,郢握称珍。”〔知音〕 南朝梁·江淹 《伤友人赋》:“吝妙赏之不留,悼知音之已逝。”〔钟殁〕 唐·白居易《哭崔常侍晦叔》:“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钟期耳〕 唐·白居易《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钟期琴〕 唐·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钟期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子期〕 金·元好问《九日午后入府知曹子凶问》:“遗编缀辑非吾事,千古朱弦有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