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夏五郭公》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2-25 02:56:23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后无“月”字。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又《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杜预注:“无传,盖经阙误也。”夏五:夏五月。郭公:古人名。这两处都是《春秋》中有脱漏文字的地方。因以“夏五郭公”比喻书中有缺文之典故。并列 原指《春秋》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无记事。后用以比喻文字脱漏。《春秋·恒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晋·杜预注:“不书月,阙文。”《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晋·杜预注:“无传,盖经阙误也。”△多用于文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