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鉴貌辨色》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1-20 19:37:38

鉴:识别。观察面部表情,辨别脸色。形容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适来鉴貌辨色,观君与凡俗不同。”《野叟曝言》三三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灵不过的东西,鉴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亦作“见貌辨色”。《西游记》九三回:“行者笑道:谨领!谨领!我到城中,自能聆音而察里,见貌而辨色也。”《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见貌辨色,已知女孩儿心事。”《官场现形记》四九回:“亏得他见貌辨色,立刻告病还乡,乐得带了妻儿老小,回家享福,以保他的富贵。”亦作“鉴毛辨色”。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并列 观察神色,辨别表情。形容根据对方的心理,决定相应的行动。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2:“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褒义。多用于写人的观察能力随机应变方面。→察颜观色。也作“鉴毛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