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开诚布公》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2-28 01:15:22

    指待人处事坦白公正,诚恳无私。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来,一直担任丞相这一职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评论他:诸葛亮作丞相,安抚百姓,向人民揭示仪礼,减少官吏的数量,依法办事。他待人坦诚,主持公正;那些为国效力并有功于国的,即使有私怨也要奖赏,违犯法令的即使是亲属也严惩不贷。认罪伏法的情节虽然严重也可宽恕,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要从重处罚。再细小的好事也要给以奖励,再细微的坏事也要处罚。……终于使国内的人都敬畏他,又都爱他。法制虽严而人们没有怨言。这是他用心公正而又教诲明白的结果啊。【出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第934页:“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例句】:    宋·文天祥《己末上皇帝书》:“宰相以其开诚布公之岁月,弊弊焉于调遣科隆之间,侍从近臣且日不暇相接矣。”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今日第一义在皇上开诚布公,先豁疑关,公天下为好恶,合国人为用舍。” 茅盾《子夜》9:“我办事就爱个爽快,开诚布公和我商量,我也开诚布公。”并列 敞开胸怀,以诚待人,坦白无私。语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李劼人《大波》:“今与父老子弟约:自得此电之日始,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勿生疑虑。其一切未决之事,春煊一至,即当进吾父老子弟于庭,~,共筹所以维持挽救之策。”△褒义,多用于人们交往,待人接物方面。→推心置腹 赤诚相待 ↔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也作“推诚布公”解释 开诚:敞开诚心。布公:宣示公正。指以诚相待,坦白无私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诸葛亮一生勤勤恳恳,为了治理蜀国和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给他写的传记最后评论说:“诸葛亮作为相国,安抚百姓,明示礼法和规矩,规定官吏的权限和职责,听从君主的裁断,袒露诚心,推行公正。对于竭尽忠诚,有益于当世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一定奖赏;对于违反法令、懒惰无礼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一定惩罚;对于认罪并坦白真情的人,即使罪行严重也一定赦免;对于不说实话、巧言伪饰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一定严惩。无论做了多么小的好事,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做了多么小的坏事,也没有不贬斥的。他对各项事务都很熟悉,能抓住其根本,能根据人的名声考察他的实质,瞧不起那些虚伪的人。最终使得蜀国全境之内,人人都敬畏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没有怨恨之人。这都是因为他心存公平,对该不该做的事规定得十分清楚的缘故。”近义 坦诚相待反义 钩心斗角例句你俩只要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就可以消除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