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畏葸不前》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2-29 13:38:37

    又作“畏缩不前”。畏:畏惧。葸(xǐ洗):害怕。不前:不敢前进。因害怕而不敢向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继承清王朝以马上得天下的精神,去热河围场(今河北承德市北部围场县)打猎。随行官员有的因长期养尊处优,打猎骑射时害怕野兽,不敢向前追捕。他就下令剥夺丰安(姓舒穆禄,正黄旗人。乾隆初袭公爵,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公爵、田国恩侯爵,罢免阿里衮(姓钮祜禄,镶黄旗人,任户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统领侍卫亲军,供宿卫随从,官阶一品)职位,以示惩戒。【出典】:    《清史稿》卷11《高宗本纪二》419页:“以扈(hù户,随从)从行围(打猎)畏葸不前,褫(chǐ齿,剥夺)丰安公爵、田国恩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例句】:    叶圣陶《平常的故事》:“尤其是她自己,起先虽然颇有畏缩不前的心情,此时却已鼓起勇士临阵似的气概了。”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二》:“不应该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人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认为高不可攀,就自暴自弃,畏葸不前。”见“畏缩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