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一字褒贬》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5-01-19 17:37:24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庄二十五年》:‘陈侯使女叔来聘。’传曰:‘嘉之,故不名。’《僖二十五年》:‘卫侯 毁灭邢。’传曰:‘同姓也,故名。’褒则书字,贬则称名,褒贬在于一字。”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征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唐 柳宗元《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又不得献薄技于前,以希一字之褒贬。”主谓 孔子作春秋,用字有褒有贬,扬善惩恶,影响后世极大,故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一字之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后泛指议论人和事,用词严谨、有分寸。唐·方干《酬孙发》:“从来一字为褒贬,二十八言犹太多。”△多用于作文、说话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