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处心积虑》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2-28 15:29:29

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穀梁传.隐公元年》:“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唐.柳宗元《复仇驳议》:“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老舍《赵子曰》二三:“他日夜处心积虑的把我卖了,他好度他的快活日子。”并列 处心,存心。积,经过长时间考虑。蓄谋已久,费尽心机。语本《谷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王金栓不用半夜起来煮奶粉,不用寒冬腊月洗尿布,不用为想生二胎~,……”△贬义。描写人动坏脑筋。→呕心沥血 费尽心机 挖空心思 绞尽脑汁 ↔计无所出。也作“措心积虑”。解释 处心:存心。积虑:积累思虑。形容长时间地盘算、蓄谋。出处 《穀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郑伯是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让母亲姜氏受惊,所以姜氏非常讨厌他。三年后,庄公又有了弟弟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出生顺利,所以姜氏很喜欢他,就屡次向丈夫郑武公请求,日后让共叔段继承郑国王位,但郑武公没有同意。郑武公去世后,庄公即位。姜氏多次替共叔段讨要重要的城市作为封地,共叔段也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取民众、扩充地盘,准备发动政变。面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做法,一些大臣多次建议郑庄公及时惩戒,但郑庄公没有采纳这些意见。在共叔段做好了叛乱的一切准备后,姜氏也积极响应,打算到时候打开首都城门接应叛军。郑庄公探明叛乱的日期,在叛乱发动的前夕征调全国兵力大举进攻。叛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郑庄公穷追猛打。共叔段最终战败,逃亡到了国外,姜氏随后也被郑庄公囚禁了起来。《春秋》在记载这事时说:“郑伯克段于鄢。”《穀梁传》解释说:“《春秋》为什么不按惯例把郑国国君称为郑庄公,而称为郑伯呢?因为作者认为郑伯没有尽到做哥哥的义务,他对弟弟没有尽到防微杜渐,对错误早早教育的职责。而是费尽心机一步步地培养弟弟的过错,让这种错误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再一举消灭。”《春秋》就是这样,常常在简单的称呼和言辞中寄寓了深刻的褒贬之意。近义 费尽心机例句少数日本人处心积虑地要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妄图蒙蔽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