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自相惊扰》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

更新时间:2024-11-05 11:42:56

自己人互相惊吓,致使动荡不安。《晋书.王舒传》:“冰颺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等数千人,交战大败,奔还御亭。复自相惊扰,冰颺等并退于钱唐。”鲁迅《三闲集.太平歌诀》:“四月六日的《申报》上有这样的一段记事:——南京市近日忽发现一种无稽谣传,谓总理墓行将工竣,石匠有摄收幼童灵魂,以合龙口之举。市民以讹传讹,自相惊扰。”主谓 自己人互相惊吓、扰乱,以致混乱不安。语本《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鲁迅《三闲集·太平歌诀》:“市民以讹传讹,~。”△贬义。多用于描写处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