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茶的功效与作用

在过去,黑茶以强大的消食作用和去油腻功效一直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所喜爱,可以说是边疆、蒙古、藏族同胞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人们吃的越来越油腻,黑茶也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卖黑茶,甚至说黑茶可以减轻炎症,清理血管,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黑茶真的有这么强大的功效吗?我国传统茶文化,将中国茶按照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

在过去,黑茶以强大的消食作用和去油腻功效一直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所喜爱,可以说是边疆、蒙古、藏族同胞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

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人们吃的越来越油腻,黑茶也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卖黑茶,甚至说黑茶可以减轻炎症,清理血管,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黑茶真的有这么强大的功效吗?

我国传统茶文化,将中国茶按照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和黑茶。

黑茶是将杀青后的毛茶经过渥堆、陈化加工而制成,是属于后发酵茶。黑茶的代表有熟普洱,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等等。

1.黑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菌群,其中有一些是对人体肠道健康有益的菌群。可以帮助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黑茶也是最好的胃动力饮料,可以帮助消食,预防消化不良。

2.黑茶主要是用比较粗老的茶叶制作,而粗老的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就比较非富。

茶多糖,顾名思义就是茶叶中的多糖。主要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物质。除了淀粉外,其它都属于我们熟悉的膳食纤维。

那么这些膳食纤维在我们小肠里可以扰葡萄糖的吸收,对糖尿病患者是会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其次膳食纤维在小肠可以干扰胆固醇吸收,这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是有帮助的,还可以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膳食纤维在我们大肠里吸水加上促进细菌发酵,增加粪团体积,可以机械的剌激肠道蠕动。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气体可以化学刺激肠道蠕动。那不管是机械刺激还是化学刺激,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肠道的蠕动,预防便秘。

虽然以上论述可以说明黑茶有降血脂、控制血糖、预防便秘的功效。但是黑茶只能算是健康饮品,而且以上有益成分只有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条件下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影响,是完全不能代替药物的。

还有就是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对于失眠患者是不建议饮用,以免影响睡眠。

注册营养技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高级健康管理师

1、一个月不一定有明显效果,不过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可能还是对身体有一定辅助功能的,比如,传统医学上来看,姜有驱寒除湿的效果,还有助止呕开胃,更多的可能是反应在皮肤上,例如皮肤上以前爱发皮疹,痤疮等等的,现在相对要好一些了,手脚在冬季可能相对来说没那么冷了,又比如红枣也有健脾开胃,益气益血的效果,我们可能会感到身体更有能量而更精神。不过,还是那句话,食疗的效果永远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一定起到明显的改善,根据个人的吸收情况、身体体质等情况,最终得到的效果还因人而异。

2、现代科学上来说,生姜中含有多种芳香挥发性成分,如姜辣素、芳香醇、姜烯等等,这些气味有止呕效果,还有助促进胃酸分泌,去腥去膻、提鲜增香,改善菜肴口味。在一些试验中,姜辣素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效果,能够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缓解常头晕目眩;姜辣素还能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胃肠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力,有潜在的抗炎效果。常吃点生姜有助促进血液循环,健胃提神,增进食欲。

3、生姜中也携带着不少人体所必须的有益物质,如钙、镁、铁、锌、钾等矿物质,还有部分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A。生姜中富含钾元素,100g能提供约300mg钾元素,适当食用利于高血压患者平稳血管外渗透压。传统医学上,生姜有助除湿驱寒,体质虚弱,寒湿较重的人群很适合食用;生姜肉性温,而生姜皮性寒,如果和着皮一同食用的话则为平性,一般来说,我们会去掉皮吃姜肉,如此一来,能驱寒暖胃,特别是夏季爱吹空调、吃冷饮的朋友特别适合吃点姜,去除体表寒气,在秋天不宜感冒。

4、红枣是很多朋友都喜爱的一种食物,很多朋友觉得红枣能补铁补血,实际上并不能,红枣中的铁元素含量十分少,而且红枣中的铁元素还属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并不能快速补铁补血,推荐吃一些动物肝脏,动物血,动物红瘦肉来达到补铁的效果;不过红枣在传统医学上味甘、性温,能够健脾和胃,如果长期食用有助提高食物运化能力,让身体吸收更多有益成分,也能够辅助改善气血。红枣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也十分丰富,人体所需的常见矿物质,如钙、镁、锌、硒、钾等都不少;红枣的提取液成分的确有助补血,它能加速红细胞的合成速度,不过日常常规吃红枣不代表能补血,一瓶红枣的提取液至少需要10斤红枣,剂量是不能等同的。

5、总之,红枣姜汤能为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物质,但一个月后并不一定有明显对人体的改善效果,适当饮用是可以的,对改善脾胃、提高食欲、祛湿驱寒可能会有一定改善,但不要过度依赖于食疗带来的效果。

1、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

2、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3、《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4、这其中还包括“非医药论著”中记载的草药,比如《诗经》,其中记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记载药353种,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5、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6、这个时期及以前,确实是单靠人服用草药后的表现来发现草药的功效的。

7、但是在这之后,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知识积累,关于草药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就不再单单依靠人使用草药来发现药效了。

8、一来,生命宝贵,医学人员更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每次都把著述医书药典的医生给毒个好歹,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去送命;二来,像枸杞那样的草药,吃到饱未必能试验出它的具体功效;三来,这样逐个试下去太慢,草药学问也就不用发展了。

9、古人真的比现代的某些人聪明得多。

10、古人发现很多长得差不多的草药功效也接近,如歌谣谚语中记载:【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这个经验,也可运用至颜色、气味等多方面。虽然具体作用还需一点点深入研究,但大体上能初步确定草药功效。

11、古人使用草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解决了一大批草药的初步功效判定的问题。如【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

12、这种办法,在古代医药学上称为【药象】,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问。时至今日,不论中医西医,在发现新的含有药性的植物时仍在使用【药象学】进行套用。

13、还有,古人虽然不存在“化学”这个学术概念,但是很早就发现,许多草药互相之间会发生“制衡”,即现在所说的化学反应。古人把经过初步认定功效的草药,用浸泡、晾晒、水煮、火烤、研磨、酒泡等等多种方法来观察其变化,并将萃取出来的精华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观察反应,或用银针、试火砭之类的工具探测其反应,逆向确定草药的功效。最早使用这类方法的,便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复方药的先河,著作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

14、其后,医学上仍延续这种方式来探知草药功效。

15、梁代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唐代李勣、苏敬等著《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唐慎微著《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收录药物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完整,却甚少出现医者试药而中毒的情况。

16、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被抬得太高了。《本草纲目》绝大多数是收录前人结论,李时珍只是将其整理出来,投机取巧且不辩真伪,内容多有胡说八道之处。

17、当然,正因为这样的做法毕竟还是不够完善,历代都有医师亲身试药。例如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在前有基础上,又冒着危险真正亲身试用了很多草药,彻底将大部分草药的功效做了定论。

18、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