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药的功效与作用

1、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是古人通过实践而得来的一种发现。2、一、主要途径有二:第一通过劳作中偶然发现某种药草有这个效果。第二个是通过模仿其他动物治病,比如兔子被蛇咬伤后就会找白花蛇舌草吃且治好了,猴子骨折了它会去找骨碎补来治疗等等例子。这种情况下通过人类对动物的观察后并自己实验而积累下来的经验。3、二、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积累而代代相传。然后又发现各种药物的功效会随...

1、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是古人通过实践而得来的一种发现。

2、一、主要途径有二:第一通过劳作中偶然发现某种药草有这个效果。第二个是通过模仿其他动物治病,比如兔子被蛇咬伤后就会找白花蛇舌草吃且治好了,猴子骨折了它会去找骨碎补来治疗等等例子。这种情况下通过人类对动物的观察后并自己实验而积累下来的经验。

3、二、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积累而代代相传。然后又发现各种药物的功效会随着它的五色、五味、生长环境、特有形态的不同而各异,这种的有效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永记心中。

4、三、语言的发展及文字的发明出现后,加快了中医药这方面的传播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传之后世代。个别掌握了这方面知识的人呢,就用这药学知识广泛的应用在自己周边有相符病痛的人群去加以试用,在实践中把医治心得记录传承下来以备后人验用。

5、四、如此经过几十上百万年以后,文明人时代的到来更催生了对中医药功效与作用的总结与发展。通过自己反复的实践应用并收集和总结古人的传承经验编著成书,这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由来。

6、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的出世,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古本草学已初具规模。唐宋之际,本草专著代有涌现,并且出现了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后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更为祖国药物学增色生辉。

7、五、新中国建立以后,1958一1977年我国中医药专家学者在收集实效方和总结前人著作经验全面修订和增补的《中药大词典》问世,并于一九七七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藏了中药5767味,其中植物药4773味,动物药740味,矿物药82味,传统单味用药172味。所藏之全,药理之验证位居此书出现前的历代中草药书之最。

8、六、各药的性味功效与归经,各朝代的专业医药书籍记载都略有差距。比如人参:(具体看图片)。笔者认为前人著的中医药书其药物记载的功效与作用可以进行参考。但如果要贴近实用还是以我国出版的《中医大辞典》等书为标准。毕竟它是融合了今人之实践,前人著作之精华而成。

9、本文为原创。商业用途转载请联系本人,非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1、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

2、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3、《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4、这其中还包括“非医药论著”中记载的草药,比如《诗经》,其中记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记载药353种,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5、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6、这个时期及以前,确实是单靠人服用草药后的表现来发现草药的功效的。

7、但是在这之后,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知识积累,关于草药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就不再单单依靠人使用草药来发现药效了。

8、一来,生命宝贵,医学人员更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每次都把著述医书药典的医生给毒个好歹,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去送命;二来,像枸杞那样的草药,吃到饱未必能试验出它的具体功效;三来,这样逐个试下去太慢,草药学问也就不用发展了。

9、古人真的比现代的某些人聪明得多。

10、古人发现很多长得差不多的草药功效也接近,如歌谣谚语中记载:【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这个经验,也可运用至颜色、气味等多方面。虽然具体作用还需一点点深入研究,但大体上能初步确定草药功效。

11、古人使用草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解决了一大批草药的初步功效判定的问题。如【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

12、这种办法,在古代医药学上称为【药象】,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问。时至今日,不论中医西医,在发现新的含有药性的植物时仍在使用【药象学】进行套用。

13、还有,古人虽然不存在“化学”这个学术概念,但是很早就发现,许多草药互相之间会发生“制衡”,即现在所说的化学反应。古人把经过初步认定功效的草药,用浸泡、晾晒、水煮、火烤、研磨、酒泡等等多种方法来观察其变化,并将萃取出来的精华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观察反应,或用银针、试火砭之类的工具探测其反应,逆向确定草药的功效。最早使用这类方法的,便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复方药的先河,著作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

14、其后,医学上仍延续这种方式来探知草药功效。

15、梁代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唐代李勣、苏敬等著《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唐慎微著《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收录药物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完整,却甚少出现医者试药而中毒的情况。

16、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被抬得太高了。《本草纲目》绝大多数是收录前人结论,李时珍只是将其整理出来,投机取巧且不辩真伪,内容多有胡说八道之处。

17、当然,正因为这样的做法毕竟还是不够完善,历代都有医师亲身试药。例如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在前有基础上,又冒着危险真正亲身试用了很多草药,彻底将大部分草药的功效做了定论。

18、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1、若药材品质、煎熬等方面存在问题,那可能就会逊于著名厂商的成药。

2、煎剂在加减方面,更灵活便捿,很多疾病是处于动态式的,而且还常有一些兼症需要顾及。

3、但概言之,可在某些阶段以某种剂型为主,其它剂型为辅。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剂型,甚至其它疗法的应用。

4、要辫证地(非辨证分型)、发展地、全面地去看待各种应对手段,只要更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就是合理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