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功效与作用

1、《黄帝内经》之意:肝居膈下,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从《黄帝内经》之意看,前人己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解剖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2、《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

1、《黄帝内经》之意:肝居膈下,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从《黄帝内经》之意看,前人己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解剖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2、《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生命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右为阴降。故肝体居左,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这里讲的是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其实“肝左肺右”之说,它始见于《内经》。

3、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的记载,各有千秋,说法不一,《难经》一说“肝有两叶”,一说“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杨上善的《难经集注》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际。

4、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发泄。《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土得木而达”;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六个方面。

5、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使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气化、升降出入之气息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互相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读医随笔·卷四》:“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协调正常。

6、情志,即情感、情绪。情志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反映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心理过程。《黄帝内经》的情志是指人在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的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就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由心神所主宰和肝的疏泄功能密切配合而完成的。“肝主谋虑”也说明,人的思考除心的主宰,还有肝的谋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作用。

7、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如肝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为因病致郁。肝的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是互为因果的。

8、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9、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再传输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

10、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还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11、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脉诀刊误·卷上》:“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由此而知,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12、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机能作用,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血随气行,周流不停。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失疏泄,则出现: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症,这些都是气机阻滞,气滞而血瘀所致。肝气不达而逆乱时,可出现血液不循常道——出血。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密切,互为左右;因此,气热则血热,气寒则血寒,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气凝则血凝,气滞血滞。

13、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但也不能没有肝的参予,肝主疏泄,调畅三焦的气机,调节上中下三焦(肺、脾、肾)的水液代谢机能。水液的代谢,先通过脾之运化水湿、再到肺之布散水津、最后肾之蒸化水液,这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类经,脏象类》:“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这三焦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对水液调节的综合功能,这三焦都要赖于肝的条达;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

14、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当然,理气法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治法,理气只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15、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肝主藏血表现在两用个方面:

16、1)、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的血液,一可濡养自身,以制肝的阳气,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一可以防止出血。如肝不藏血,则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还可以导致出血之症。

17、2)、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是相对恒定的,当然,也会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贮血量——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就会向需要增加血液的机体输送,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人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这时,多余的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就说出了肝藏血的功能作用。因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又有“血海”之称。

18、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无法满足其生理活动的需要,因此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目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如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肝不藏血,血液妄行;这时会出现: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

19、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素问·六节脏象论》:“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些论述都是说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20、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肝的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风之灾。

21、条达为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要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肝木之气通于春,春木内孕育生升之机,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气。

22、条达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不抑郁,也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如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发条达之性所决定的。

23、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刚,刚强暴急之谓,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

24、肝脏“体阴”的意义:一是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是肝藏阴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

25、肝脏“用阳”的意义:一是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阴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是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其症见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肝因此而谓“体阴而用阳”之脏。肝体阴用阳,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脏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

26、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太过。

1、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体的代谢,解毒、凝血、免疫、胆汁生成、热量生产的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人体内巨大的“化工厂”。

2、糖代谢,把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成葡萄糖通过肝脏收集起来通过肝脏储存为肝糖原当人体需要时在释放出来。脂肪代谢,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代谢,肝脏是唯一的人体蛋白质合成器官。

3、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经过胆囊的浓缩在输送到小肠,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

4、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吞食系统,通过吞噬、消除和隔离入侵体内的各种细胞。

5、人体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废物、药物的分解和代谢产物都通过肝脏分解。

6、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7、如果肝脏受损时对钠、铁、钾、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水钠在人体内滞留,会引起水肿、腹水等。

8、总之,肝脏为维持生命所起到的作用之多是别的器官不可比拟的,肝器官受损,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引起全身不适,所以说爱护肝脏,保护肝脏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

1、脾的作用:脾位于中焦,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水谷食物和统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水谷精化能遍及于五腑六腑,皮肉筋骨,使之能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的需求作用。

2、1,支配食物吸收:脾脏是五腑之华,可将食物营养吸收,并分化解成容易被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生养肌肉,维持功能活动,肌肉丰满,较劲有力,而脾脏异常,导致消化功能衰退肌肉萎缩身体消瘦,四肢无力。

3、2,脾健能支配肌肉四肢健壮:身体过于肥胖或消瘦,手脚冰冷疲乏,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现象,如脾阳不振,面色苍白,大便溏簿,有消化不良食物,泛吐清水,腹部冷,喜热,胃口不好乏力,腹部膨胀,面浮脚肿。脾健吸收营养良好,能支配生养肌体强壮,四肢健壮有力。

4、3,脾健能支配主统血液: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全赖于脾气的统摄,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键功能。

5、脾的功能衰退,脾虚下陷,失去统摄功能,血液出于正轨,会出现血虚现象,多见头晕眼花,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面色,口唇,指甲苍白,容易出现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紫斑等症。

6、4,脾健作用可运化水湿:每天常饮水,得到脾健运输于肺部,由肺散布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使其得到水液的需要,对脾水化,水湿的形成,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湿停留的病变如水湿凝聚,则痰为饮,溢于肌肤大量水分蓄积组织间,则为身体浮肿,停留肠道则为泄泻等。

7、5,脾健作用可运化五谷食物:【口为脾之官,开窍于口】其华在于唇,而脾脏功能,食物受纳与运化方面,口与脾的功能是统一协调的,脾气通于口,脾和口能知五谷和食物,脾的功能协调和合,则气通于口,促而食欲正常,都是以说明脾开窍于口,是有一定道理,故脾能健运,则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而脾不健运,测血气虚少,口唇谈白不泽,甚至萎黄或暗色。客家老中医吴氏。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