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不喜欢牡丹?

武则天为什么不喜欢牡丹?

普天乐·咏世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ค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普天乐·咏世》张鸣善

在咏颂中秋佳节的诗词中,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横贯古今,而这首曲调,则是继“明月几时有”后又一佳句。其中花月两团圆,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最为后世所推崇。其间有“洛阳花”者,却是说的另外一段传奇往事。

这个事情还要追溯到隋朝末年,太原李渊起兵反隋,历经数年征战,成功建立大唐王朝,跟随李渊的众多功臣皆有封赏,其中有名叫武士彟的人,出生于商人世家,因资助李渊起兵,成为李渊的太原嫡系成员,是唐朝建国初期的高级官员,最高曾任工部尚书,品级为三级,常年伴随李渊左右,加封应国公,世袭国公。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太原嫡系成员也大多ล遭受贬斥,武士彟被迁至利州、荆州等地任职,官级未变,但实际上是被降职。

武士彟的商人思维本来是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政治斗争的波云诡谲中,武士彟面对李世民的秦王派系,这个武将谋臣兼具的派系,武士彟显然不能与之对抗,遂与多年伴随的李渊分别。这在他的心中也必造成了影响,乃至多年而后思之当年的沙场征战,也是辛酸苦楚,在李渊退位数年驾崩而后,武士彟亦在祭祀仪式上忧思成疾,患病跟随李渊而去。武士彟的离世可能刺激到李世民,让他意识到对待李渊的太原嫡系太过苛刻,希望重新缓和秦王派系与太原派系之间的罅隙,便将武士彟的女儿,也就是武则天招进宫中,敕封为才人。

对父亲的离世很可能已经深深触动了武则天的内心,这个年น仅十四岁的女子,便这样离开母亲,离开从小长大的地方,来到长安城中。那时候的武则天或许尚且不可能知晓,未来的这个天下即将被自己玩弄于鼓掌,那时候的青春年华依然映照在她明澈的眼眸里。武则天究竟对长安城有多少感情,真的很难说。在武则天一生的诗词中,关于花月之说非常之少,即便有也带有君王之气,可见武则天年少之时受过的教育和影响非常深刻,后世以此断论武则天多男子之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高宗继位,武则天终于回归王宫,并在后宫争斗中最终取胜,后来独掌权柄,肆杀唐宗室,直至天授元年,直接篡唐为周,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史书中唯一的女皇帝。这位女皇帝对自己的兴盛之地长安城并不满意,另外选择了洛阳为东都城,常年居住在洛阳皇宫之中,亦养成巡幸游玩之习,其中有《腊日宣诏幸上苑》之作,即“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据说有个冬天,武则天在上林苑游玩,众所皆知鲜花都开在春秋季,冬日里的鲜花是很少的。这个上林苑历来为皇家赏花胜地,武则天创作这首诗词,其实无非是表达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志向。而后世却传出许多传说故事来,说的是上林苑里的百花仙子接受圣旨,不得不趋炎附势,在第二日ฉ就将满园鲜花绽放开来,亦是表达出对皇家威严的屈服。众花竞开,唯独牡丹花仍然是枯枝败叶,武则天龙颜大怒,遂是将牡丹花贬斥到荒郊野外,哪里知道来年春天,这些牡丹花竟然开出了更为艳丽的花朵,比其他任何鲜花也都要美丽,亦成为洛阳最为名贵的鲜花。

自此而后,常常为诗人所吟诵,如刘禹锡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洛阳花、梁园月更是成为赏花赏月的代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甚至成就了牡丹如美人的比喻。自武则天其后的洛阳牡丹,逐渐成为皇室贵族们的钟情之花,种植业持续发展,即在皇宫之中,亦有近千种牡丹绽放,这种自高层贵族所发起的牡丹运动,自然对民间影响深远,也难怪刘禹锡会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却只是钟情牡丹了。

喜欢牡丹、芍药的朋友请联系

()

正宗观赏牡丹花苗,自家苗圃批发、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