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的历史和寓意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舞狮的历史和寓意

中国人的狮子文火

历史记载狮子不是中国的产物,东汉时期狮子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后汉书》记载:

章和元年、章和二年,月氏国和安息国遣使献来师子。

这种特殊的动物,引起了中国人的巨大好奇心,随着对狮子的了解越多,中国人对这种来自遥远神秘、体型庞大、雄壮威武的动物产生了敬畏和崇拜。

舞狮的历史和寓意

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原,广泛传播。在佛像画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于南北朝时期的东传与普及,狮子首先是在佛寺、佛像中出现,其次开始在官衙中被使用,接着才在民间流行起来。由些可见,狮子能在中华大地流传和佛教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舞狮的历史和寓意

展开全文

狮纹装饰开始盛行于六朝前期青瓷,狮纹或胡人骑狮纹,还有以狮为造型的狮形烛台。唐代瓷器上的狮纹有单纯构成,也有与人物配合构成,五代青瓷上出现双狮追逐嬉戏纹样,为后代狮戏类纹饰打开先河。宋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习称“狮球纹”。元代红绿彩瓷和青花瓷上以绘画方法表现狮纹。

舞狮的历史和寓意

明、清两代青花瓷、五彩瓷及琉璃器上,狮纹是瓷器上常用装饰纹样之一,构图上有双狮戏球、三狮戏球等。狮子戏球为瑞兆,民间喜庆隆重会典,常有耍狮之戏,以示吉庆祥瑞。狮和师谐音,而在中国古代官职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为辅天子之官,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故太狮少狮纹样既有仕途顺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

舞狮的历史

舞狮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佛教仪式的一部分,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

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宋代时期,舞狮依然是非常受欢迎的杂技节目,每逢重大节日,皇家举办的大型杂技表演中便有舞狮环节,宋代舞狮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舞狮表演。约在宋金时期,彰显武技的狮舞随移民南迁,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

舞狮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认为舞狮有驱魔的效果,希望用舞狮来镇压,表示自己的威武。舞狮是属于很传统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的衬托之下,然后装扮成狮子的模样,之后再去做出各种不同的狮子动作。人们逐渐形成了在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的历史和寓意

因为狮子的各种形态都比较生动,给人一种活泼活跃的感觉,所以它是活泼的主要代表。舞狮通常需要两个或更多表演者合作扮演前后腿的角色。这强调了团结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协调的动作展示了团队的力量和凝聚力。舞狮表演中的狮子形象被视为勇敢、威武和力量的象征。舞狮的表演者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跳跃和扭动,展示狮子的威武形象,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斗志。

小结

狮舞传承历史悠久, 文化气息浓厚, 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有华人之处,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详情咨询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